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大型探索: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防灾救助舱、疫蝶效应……


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验的火星⁴场景

一个线上防灾救助舱

一场疫蝶效应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发起和策划,网龙网络公司技术支持,联合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批评与策展专业,基于全球疫情中的线上状态,对危机的跨学科研究,以多维度视角检视全人类面临的迫切议题,对危机的状态作出了辩证性的解读,在“一切正常”已经不复存在当下,探索应对“例外状态”的危机之道……




线上展览地址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html

(手机端和电脑端)

*复制链接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



「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


学术主持

宋协伟


学术顾问

张欣荣、Prem Krishnamurthy、纪玉洁

李贝壳、龙星如、Alison Green、Lee Weinberg


技术顾问

葛岩、林通、何秀凤


总策划

薛天宠、王乃一




1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




策展人

贺彦朝、秦漫、任庆齐、张千艺

展览设计

贺彦朝、任庆齐、张千艺

技术支持

王旭旭、董弘轩、卞芷欣

参展艺术家

程毕迪斯、方政、葛宇路、宫一宁、胡婧飞&梁嘉慧、胡靖、黄筱茜、李思慧、李思奇、连吴楚、毛嗡嗡、全力、王一才、温晓彤、熊淼、许小艺、薛若哲、杨日升、杨松、张熙…



本次虚拟展览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经验的火星⁴场景,把“我们”¹放在未来星际移民的环境中寻找并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制度更迭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在³一个所有既定能指消失的世界中,原有秩序是否失效,哪些文明将会消失,我们¹是否会遗忘地球文明甚至遗忘自己“人”的身份?环境如何维护,国别会如何存在,政治将如何表现,市场又如何行进?或许一切按照地球秩序进行,那谁又会掌握新型文明的话语权,谁又会成为火星⁴的“上帝”?



万物混沌到现代文明,原始生产到人工智能。只需一瞬,人类²的社会架构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的文明在宇宙的标尺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宇宙存在另一个文明,它可能是什么样的,如若地球终将灭亡,人类²又是否能找到另一片安然的栖息地。生命意识、人类²寿命、时间尺度、宇宙奥秘,哪里是起点,何处应是尽头?我们¹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或许包含的是一次充满社会欲望的符号开端,让我们¹重新思考彼此的社会与文化身份。



我们根据现有数据建立了一个火星⁴模型并将此项目命名为——“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在³这个模型上开辟四个真实存在的火星⁴场景作为开幕展览《点火!》的展示空间。分别是位于火星⁴赤道的水手号峡谷(13.9°S 59.2°W)、克里斯平原(28.4°N 319.7°E)、拜格诺沙丘场(5.08°S 137.85°E)以及靠近北极有丰富的水冰资源的科罗廖夫火山口(72.77°N 164.58°E)。“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是一次长期的展览计划/空间/平台,在³这个大平台下我们会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与策划方式的展览,只有开端而没设定终止日期。每个展览/作品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参与者在任何时候看到的景观既是过程也是结果,过程和结果不再有区别。



在³这里,场景抛弃了地域的差别,传统空间关系中的在场性被质疑,虚拟的情境与真实的艺术行为之间来回较量。在³这里时间被重置,观众在预设时间、场景时间与现实时间来回穿梭。在这里传统的展览秩序消失了,观者与艺术品的距离重新考量,艺术家与传统工具的割裂逐渐扩大,策展人与空间的协商模式被重新定义。在³这里,一切都是未知而延续的,艺术家用他们千奇百怪的散点放射思维模式与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推动着此次星际旅程,或好奇探索、或严谨叙事、或戏谑调侃、或是一次根本不能实现的“妄想”。从火星⁴看地球,从未来看现在,从危机看安定,从虚拟看现实,这是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而好奇心是最终的浪漫。




登录火星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mars/

(手机端和电脑端)

邮箱:wehumanonmars@gmail.com


2

防灾救助舱




策展人

赵德玉、马奕奕、龚奇骏

展览设计

赵德玉、马奕奕

技术支持

李敏利、叶凌、刘梁浩、蔡扬兴、徐浩彬




随着COVID-19疫情在世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美术馆等艺术空间陆续宣布关闭,观众阅读方式补偿性地从线下实体空间转移到线上虚拟空间,使得彼时美术馆辅助性的运营渠道——网页宣传、虚拟展览、直播等反转为此时重要的展览方式。

 

然而,由于缺乏渐进的经验积累,在媒介急速的转换中,美术馆既有运作方式在与网络社会背景下文化语境对接时,是存在障碍与偏差的。这时应当摒弃传统线下展示方式的思维定势,与其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去复制那些物理空间中的既定进程,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从而帮助自身真正进入这个正在被数字网络重新编制的当下。毕竟在网络社会文化中,网民是构成当代文化生产、参与和传播的主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以「协同自救」为切入点的线上展「防灾救助舱」将重心放在了「如何使展览内容自发生长」上。

 

使用说明


首先,在灾害面前,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一种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再者,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成为了资本,信息垄断趋势渐长,让我们开始反思传统「知识科普」这种单一思维模式下的防灾自救方式,是否还能见效于未来将面临的挑战;继而,此次疫情也触发了人们对全球史上发生的灾难的回顾与自身生存的思考,我们希望利用互联网空间建立多视角的实时灾害知识档案,解构传统「知识科普」的线性编辑模式,塑造一个社会网络式的看待知识的方法。


专题内容


因此,就本次线上展而言,作品不是被简单地数字化并上传到互联网,而是通过汲取系统设计的一些概念,并连通多种社会、经济以及微观文化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调动个体的能动性,即「UGC(用户生成内容)」。通过个体自发的知识生产以及事件纪录,搭建一个专门针对灾害的线上协同自救平台。其核心是协助、记忆与关系。 「防灾救助舱」也透露着对艺术实践与日常行为的再思考,展览中看似没有艺术家,实则人人都可以参与艺术表达。



登录防灾救助舱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fz/

(手机端和电脑端)

邮箱:xzxzmyy@163.com



3

INOUT/疫蝶效应



策展人

李峥、刘思婷、王梦涵、赵卓夫

展览设计

李峥、刘思婷、王梦涵、赵卓夫

技术支持

罗佳、王文清、余福冰、刘梁浩

参展艺术家

安静,陈娱,贺婧,胡帅,梁文华,李晨,李峥,刘佳钰,刘子阳,闫烨,郑萌泽,常雨晴,姜艺佳,齐祥,徐世雯,徐新姿,杨钧夫,钟心,祝嘉蔚,黄莜茜,顾妮,李洋,彭家园,谭嘉慧,吴碧琳,吴天,杨鹏飞,郁天韵,张素珍,严婷,肖蕾,吴颖荣,陈颖生,李梦迪,闫壮威,姜静怡,张迪,刘思源,张旭晨……



由于2020年的新冠病毒,使我们的世界经历了一场蜕变。这场灾难犹如一场由病毒引发的蝴蝶效应,同样是由极其渺小的单位引发,同样造成了多维的链式反应,同样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等等。在疫情危机下,未来策展何为?我们提供一个展览的试验场、工具、游戏,需要你与它一起自生长。以虚拟展览的形式重新唤醒相信的力量,用艺术的触角试探疫情下的机遇,科幻更优化的未来。



在一个动态系统中的蝴蝶效应,由微小的变量引起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非线性的发展,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它散发着令人着迷、激动、深省的大胆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它无时、无处不在,象征着未知与未来。疫蝶效应与蝴蝶效应有着相同的非线性发展模式,由微小的病毒引发到个体人类进而引发社会的连锁反应;其发展的速度并非1+1=2的常数运算而是指数级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混沌结果引发我们无数的问号。疫情中充满不确定的突变,下一步人类会走向哪里?



展览从蝴蝶效应与疫情的关系展开,讨论的不只是新冠病毒灾难本身,而是从蝴蝶效应这个社会定律研究疫情危机;探索疫情带给人类世界的链式反应,以及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反应机制。以动态的线上展览形式视觉化病毒危机,数据可视化疫情下的情感共振。通过对灾难事件的回顾和梳理,将客观数据以及大众情感的变化为观察切入点;以“你、我、他们”为主视角,提出问题以带动话题的产生,激发观者深度参与展览,新生的作品在洛伦兹吸引子的算法轨迹上裂变生长展览的体积。


部分展出作品

郑萌泽《ALIEN VIRUS_异形病毒》 

陈娱《无名之城》 


梁文华《蒸汽机、初音和蚂蚁共同体》


刘子阳《AKSO-2030城市救护单元进化方案》


《大健康课程系列作品》


胡帅《 万物互联:所有连接》


安静《物托邦》 


在展览的实验场里,在未知的走向中,艺术与危机相碰撞。展品表面上讨论看似乌托邦、毫无关联或非常微小的事情,却可能会对观展体验带来未知的结果,每一位观众的参与行为与反馈都会影响展览故事线的走向。病毒可输入观者的大脑形成共生,观者可进入病毒,输出疫(艺)化的思想;数据可输入观者的眼脑体,观众会输出情感的复制、繁衍、突变;进入展览,输入线索,输出未知的开始与结果。

观看疫蝶效应方式


复制地址至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均可达

http://design.cafa.edu.cn/onlineexhibition/inout/

(电脑端)

邮箱:INOUT_ydxy@163.com




「2020」危机时刻的策展


学术主持

宋协伟


学术顾问

张欣荣、Prem Krishnamurthy、纪玉洁

李贝壳、龙星如、Alison Green、Lee Weinberg


技术顾问

葛岩、林通、何秀凤


总策划

薛天宠、王乃一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联合单位

网龙网络公司


学术合作单位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 文化、批评与策展专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和加速,设计与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形态,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以独特的视野、方法论和策略机制对设计介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维可能性、目标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修正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官方频道持续关注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 更多信息



近期推荐

5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上海设计艺术盛事,一年一次,不可错过!



 编辑:东  申  

 设计:Chris  


 合作/投稿/转载请添加微信号:artmana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到 其 他 公 众 号 

  商业洽询,请联络mana@manamana.net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